尼克松发现毛泽东与丘吉尔的一个相同点
http://blog.people.com.cn/article/2/1403510363777.html
李克勤(jixuie)题记:尼克松《领袖们》里分别写了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写了中国领袖毛泽东,有意思的是尼克松刻意写出了这两位伟人的一个相同点:坚韧不拔,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尼克松在1958年最后一次拜访丘吉尔时,丘吉尔的身体状况已极度恶化,他躺在斜椅上,半闭着眼睛,看上去像具还魂尸,对客人的问候轻得几乎听不到。当会谈结束后,尼克松起身告辞,丘吉尔坚持要送到门口,他得让人扶着站起来,并且只能在两名助手的搀扶下顺着走廊缓步移动。
打开门,早已等候多时的电视摄像机闪光灯的强烈灯光照得人们几乎无法睁开眼睛。但这时在丘吉尔身上的反应却犹如电击般地迅速伶俐;显示自己形象的时刻又一次来临了。他挺直身子,推开助手,一个人站在那里,同往常一样,一个不屈的不列颠领袖出现在世界的面前:下巴朝前,目光炯炯,举起手伸出手指呈象征胜利的“V”字符号,随着摄像机快门的声响,传遍全球每一个角落。一会儿功夫后,大门又关上了,助手们迎上来,扶住羸弱不堪的首相,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这颗闪烁的明星直到最后,仍迫使自己发出最耀眼的光辉。
尼克松动情地写了这样一句话:“高龄可以征服他的身体,但决不能征服他的气慨。”
1976年2月21日晚10点16分,尼克松乘坐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亲自派到美国的专机到达北京。第二天,中国政府为他举行国宴——一切按照接待总统的规格。
一切都和4年前一模一样:一样的布置,一样的尊敬,一样的礼仪,就连餐桌上的十道菜也和当年一模一样。宴会临近结束时,尼克松起身发表了一个简短的讲话:“全世界人民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两国为世界各国的安全稳定,以及为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做出的通力合作。而这种合作必须是可靠的,可能的,并且是富有决心的。”
宴会后的第二天上午,尼克松去拜访了毛主席。
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谈到这次会面时说:
“毛象年迈的丘吉尔一样,仍然是自豪的。在我们会晤结束时,秘书们把他从椅子上扶起来,搀着他陪我走向门口。在电视灯光和摄像机要记录我们最后的握手时,他却推开了助手们,自己站在那里向我们告别。”
我第一次读《领袖们》时,就注意到尼克松把分别属于两大阵营的领袖,放在一起比较的手法。
如今看来,尼克松作为一位美国下野的总统,要写书肯定是为了出版,至少希望书好卖,理所当然就要估计读者的口味。
既要美国读者爱看,也要中国读者不讨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中国和欧美两种文化都能够接受的东西。
那么,从领袖身上发现那种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品质,这无疑是各种文化都认同的。
正如丘吉尔,在中国人们不一定认同他的价值观,但是对丘吉尔的坚强个性,当然也是会竖起大拇指的。
而毛泽东那压倒一起的气场,在欧美同样也是人们钦佩的,“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我们今天从领导这个角度,来研究不同领导者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必须重视他们的共性,共性与个性之中。
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旦进入网络平台,自然就是一位领导者——引新风尚,正如我们开始写博客后,就自然成了一位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思想者,对社会就会产生影响力。
至少我们要领导好我们自己。
为了领导自己,理所当然就要学习别人,研究领袖们的领导之道,就是途径。
我们不能因为不能成为领袖,就不研究领袖。
链接
即使对著名的学者,也不应盲目信任
向MBA推荐尼克松的名著《领袖们》
和MBA谈写作《我的道器变通》[2013-08-08 08:16]
MBA教学:思维超越知识,思考超越记忆[2011-01-06 08:19]
MBA教学的目标、理念、方法的启示[2009-03-28 19:10]
企业家成就事业的道器变通[2009-02-18 08:10]
吴仁宝的企业家之道:逆势之思,顺势之为[2009-03-07 10:37]
英历史学家汤因比竟这样评价毛泽东[2013-09-16 07:42]
知情意,沟通从心开始:李克勤新华博客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home.do
听说写,交流用脑把握:李克勤人民网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u/16763720.html
道器变通! 李克勤光明网博客http://blog.gmw.cn/17916
李克勤济学网http://www.like-q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