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会议毛泽东34岁与23岁邓小平初次相遇【组图】
李克勤(jixuie)题记:87年前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也就是在这次会上,34岁的毛泽东和23岁的邓小平初次相遇。电视剧《井冈山》第一集里再现了他们相见时的情景。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状态下,会议选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现为鄱阳街139号),会期原定于7月28日,因代表多来不及赶到,推迟到8月3日。届时来的人仍不多,只好再推。一位名叫洛蜀莫娃的俄国妇女帮国际代表整理文件,并和邓小平一起管理代表生活,每天由她去买蔬菜和日用品。因为旧俄租界穷困潦倒的俄国人很多,女洋人出去买东西不会引起注目。
那时候中央负责人是瞿秋白,这次会议前做了周密部署,会务组要求进屋的人散会前不得出去,以防备有人变节告密。刚成立的中央特科组织队员化装成摊贩在街上监视动静,室内也时刻做好接到警报便从后门转移的准备。
邓小平一碰到毛泽东就把这些情况转告了,因此毛泽东才说下面这段话。




到了8月7日,实在不能再等了,会议正式开始。由于代表不齐,不能称之为“中共中央全会”,也不能称之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历史上便称“中共中央紧急会议”,根据召开的时间又称为“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会址是苏联驻国民政府农运顾问拉祖莫夫夫妇的住宅。这幢房屋是英国人1920年修建的公寓,宅前临僻静街道,后门通小巷,屋顶凉台与邻居凉台相连,发生情况便于撤离。


1980年5月20日邓小平题写“八七会议会址”,同年7月15日他来到八七会议会址视察。
2007年09月27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王倩/高雷在《记者手记:走访八七会议会址 忆邓小平做会务工作》中提供如下资料可供参考:
邓小平第一个来到会场,接待代表,安排食宿,负责安全。由于当时白色恐怖异常严重,交通不便,时间紧迫,所以参加这次会议的只有当时在武汉的党中央委员瞿秋白、李维汉、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顾顺章、罗亦农、陈乔年、蔡和森,候补中央委员毛泽东、李震瀛、陆沉,中央监察委员杨匏安、王荷波,中央军委代表王一飞,共青团中央代表李子芬、杨善南、陆定一,湖南代表彭公达、湖北代表郑超麟等21人。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
代表们分3天由交通员分批带到会场,虽然炎夏的武汉是有名的“火炉”,天气十分闷热,但为了保密,代表们进入会场就不能出去,甚至连门也不能开,吃的是干粮(面包、罐头),睡的是地铺。
8月7日的会议由瞿秋白主持,李维汉担任执行主席。会议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紧张地开了一天,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
邓小平最早进入会场,最后一个离开,会议只开了一天,他却在那里整整待了6天。他所做的工作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和圆满结束起了重要作用。 后来他自己回忆说:“我们二十几个人分三批进来,我是第一批,记不清和谁一起进来。我在这里呆了六天,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极为紧张。我是最后走的,走的最晚。八七会议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开会的当时连门也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我是一个晚上带小行李进去的,我们进去就睡地铺。”
解放后,邓小平极为重视八七会议会址的修复工作,多次提出修复意见,并为纪念馆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
链接
带大学生参观八七会址:感悟思维之道[2014-08-07 05:27]
七七事变后邓颖超和邓小平的姨妹北平历险记[2012-07-07 16:44]
毛泽东超一流国际经验远胜过王明的外国经历[2013-06-05 05:36]
毛主席鲁迅先生共同的文化战友:瞿秋白[2013-07-09 11:14]
访苏时毛主席为国内的秘书当秘书[2011-04-18 15:28]
英历史学家汤因比竟这样评价毛泽东 [2013年10月2日]
毛泽东的本事造就毛主席的优势[2011-09-06 18:01]
毛主席和列宁都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2013-09-04 19:07]
毛泽东读的版本:三联书店营销《资本论》[2012-04-11 19:01]
毛主席的道德优势:公道 2013-09-14
为什么毛泽东要选两种作者写的美国史?[2012-06-27 06:59]
知情意,沟通从心开始:李克勤新华博客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home.do
听说写,交流用脑把握:李克勤人民网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u/16763720.html
道器变通! 李克勤光明网博客http://blog.gmw.cn/17916
李克勤济学网http://www.like-qin.com/
原文 英历史学家汤因比竟这样评价毛泽东[2013-09-16 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