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揭秘:毛主席否决命名“毛泽东宪法”
李克勤(jixuie)题记:60年前的1954年毛主席主持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为此老人家花了大量心血。后来有人提议,我们也借鉴苏联命名“斯大林宪法”的模式,命名“毛泽东宪法”,对此毛主席断然否决。并且还专门作了说明,当时的人们十分感动,傅作义在一次正式讲话里谈及此事。
中国社科院前院长胡绳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有一次在谈和毛主席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记者问及“毛泽东宪法”事情的原委。
记者:1954年在制定宪法时,有人提议叫“毛泽东宪法”,被毛泽东拒绝了。有没有这回事?
胡绳:有这回事情。在宪法起草过程中,1954年6月毛主席曾经有一个关于宪法的讲话,讲了宪法的一些问题。最后他讲到一点,他说:“有人说,宪法草案中删掉个别条文是由于有些人特别谦虚。不能这样解释。这不是谦虚,而是因为那样写不适当,不合理,不科学。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国家里,不应当写那样不适当的条文。”这里说的删掉的个别条文,就是提到毛泽东名字的地方。毛主席认为不应这样写,这不是因为谦虚,而是因为在国家根本大法中那样写是不适当、不合理、不科学的。那时苏联的宪法被称为“斯大林宪法”,当时有人建议把我们这部宪法叫“毛泽东宪法”。毛主席断然拒绝了。
这部宪法是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5年的时候产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表明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从此,中国真正成为对外独立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全国统一的国家,而且有条件逐步地走向社会主义、走向富强的国家。这部宪法就是在这样的时候,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总结了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也总结了建国后最初5年的社会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各方面建设的经验,以及政府工作的经验,并且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所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它幼年时期,按照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为国家生活订立的一个总章程。
这部宪法制定以后的实践证明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于我们的国家在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在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的要求的。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国家生活在这部宪法的指导下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从60年代后期起这部宪法的执行遭到严重的损害。到70年代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但是在1978年和1982年两次重新修订宪法时,基本上还是用1954年宪法做蓝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实行的宪法就是对1982年宪法又做了若干必要的修改。世界的发展、历史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我们有了丰富的新的经验,当然现行宪法比1954年宪法有许多新的内容、新的提法,但是就其基本框架来说,仍然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可以说,现行宪法是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从这里可以看出来,1954年在毛泽东主持下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确是具有生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胡绳: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有关回忆 载《中共党史研究》 出版日期:2002年第5期)
在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里,揭示毛主席关于谦虚不谦虚的这一解释是针对傅作义的发言而作的说明。傅作义在发言中说:“最后我愿意提到,在召集人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写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可是被毛主席抹去了。但是这并不能抹去亿万人民衷心的爱戴。愈谦逊愈伟大,愈伟大愈谦逊。”
傅作义这样讲,不是什么讨好,而是讲的实话。
毛主席亲自主持起草宪法,恐怕他老人家下的功夫,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位国家领袖做的那么细致,那么真切。
毛主席领导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9个月的时间,一二十个修改稿,上亿人讨论,“字斟句酌”(黄炎培语),“审慎周详,集思广益”(周鲠生语),“反复研究,不厌其详”(毛泽东语)。唯其如此,我们才会说这是人类制宪史上的一个壮举。
当时一共有1.5亿人参加了宪法起草工作的讨论。
中国青年报曾经这样报道: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后的历次修宪,都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地位举足轻重。为了解这部宪法的制定过程,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大元,他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实。
记者:该如何评价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全民大讨论?
韩大元:1954年6月16日公布了宪法草案,开始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经过近三个月的讨论,全国人民共提出了118。042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些意见最后汇集到宪法起草委员会。
宪法不是制定了以后让人民群众被动遵守的,而是从制定开始就需要让人民群众参与。这个参与的过程,就是理解宪法精神的过程。宪法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律,是和老百姓利益有着密切关系的。
有关这次大讨论,还有一些感人细节。
“这一宪法的产生过程,也说明了它深刻的民主性。”1954年6月14日,李济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一句话体现了五四宪法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民主。
“迄今法学界和政法界都公认,五四宪法是比较好的一部宪法。制宪过程也是一次体现民主原则的立法过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原主任郭道晖曾撰文如此评价。
参与制定宪法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成美回忆说:“从1954年3月23日提出初稿到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草案经历三次讨论。第一次大讨论是由全国政协组织北京17个和解放军18个单位共八千多人讨论了两个多月。第二次讨论是公布宪法草案,交全民讨论。我当时作为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人也曾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并整理意见上报。第三次大讨论是根据全民讨论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作了修改后,提交给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的两次临时会议讨论通过。”
1.5亿人次,3个月的时间,100多万条意见。
直到今天,这组数据听来依然让人震撼。而这组数据就来自于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全民大讨论。1954年6月,宪法草案全文公布,全民大讨论由此展开。
当时,许崇德在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的资料组做服务工作。他曾回忆,当年,刚好赶上多年不遇的水灾,各地都在组织抗洪,可是全民宪法讨论并没有因此停下来,相反,不少地方政府是在防洪堤坝上组织民众讨论的。各地整理出来的讨论意见和建议,因为洪灾不好运送,就用油纸、油布把文件裹起来空运到北京。那是资料组最忙碌的时候,我们负责把这些意见整理出来,天天加夜班,每拆开一包,都非常激动。
从1954年6月16日开始,到9月11日结束,全民宪法讨论历时近3个月。
这是新中国典型的大规模的群众路线的伟大实践,无疑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会为这一壮举所折服,都会由衷钦佩这一壮举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毛泽东!
链接
毛泽东中国式法治一绝:以身作则[2011-02-09 09:06]
毛泽东的法治为什么威力大?[2008-09-20 08:37]
毛主席和新华社的奇特关系:首席记者与大读者[2014-11-07 16:22]
军歌嘹亮: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组图】[2013-08-14 10:34]
【原创】 “两参一改三结合”:毛泽东管理创新的一大手笔 李克勤(jixuie)[2014-07-25 05:17]
1949年毛主席称“我们要做生意”完全正确[2011-09-07 13:17]
毛泽东是首席红色企业家[2013-10-22 10:34]
链接
知情意,沟通从心开始:李克勤新华博客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home.do
听说写,交流用脑把握:李克勤人民网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u/16763720.html
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List.do?uid=16763720
道器变通! 李克勤光明网博客http://blog.gmw.cn/17916
李克勤济学网http://www.like-qin.com/